欢迎来到中博奥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web档案管理系统

时间:2023-01-31 作者:老师 来源:网络 点击量:

web档案管理系统

就是微软系统自带的一款文字处理软件,也就是办公软件,配套的还有一款表格制作软件,素材为e表,这个软件类似于wps的办公软件。

档案管理软件有哪些品牌?

市面上档案管理软文鱼龙混杂,推荐1家非常不错的档案管理软件厂商——蓝凌软件。他们是OA和知识管理老牌厂商,在档案管理领域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最新推出的蓝凌数字档案室平台,能满足各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不同管理阶段需求,提供原生电子档案管理、传统载体档案管理和纸电混合管理的三位一体数字档案室整体解决方案。支持信创环境,可跨平台应用,适应Windows、Linux、国产系统(中标麒麟、统信UOS等)多种安装环境。
1.档案“收存管用”全程更高效:支持档案在线、离线收集,批量导入合规又轻松;档案整理,支撑多种分类,更有序;档案保存,多格式、多方式更可靠;档案自动统计,管用情况一目了然;档案搜索、浏览、借用更便捷;日志、权限管理,保障档案操作安全;流程自定义,满足不同档案业务需求。
2.第三方系统接口与数据包支持:采用Web Service等接口形式,实现核心OA、合同管理系统、招采系统、工程管理等业务系统档案数据实时在线采集归档;还提供基于格式化文本/XML/数据库的数据接口,可与第三方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直接归档。
3.标准档案整理与数字化流程:各岗位操作按ISO体系规范执行,公司下派品质管理部,深入项目严格质检,确保每个项目品质;自主研发软件实现批量作业、批量挂接、流水线管理,与单纯数据服务单位相比,管理更科学,服务更高效。
4.丰富的档案服务模式:
历史存量档案文件清理:对单位目前的存量档案、实体文件进行规范化整理及数字化,并上传至档案管理软件提供查询。
档案咨询与培训服务:对档案员等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法律法规及档案体系要求宣贯、实操授课,快速提升档案员工作能力,确保相关人员快速按要求独立工作。
目标管理和测评顾问服务:按照档案目标管理要求,对标进行档案业务专项辅导,最终协助客户完成目标认定或测评。
实体档案库房规划服务:专用密集架建设:根据库房大小量身定制密集架,提高档案空间存放量;专业的档案库房监控软件及设备:涉及温湿度、防电、防盗等监控,保障档案库房安全无隐患;提供档案室八防要求,使用方根据规章要求做好档案室配套设备的应用。

什么是web1.0?什么是web2.0?有什么区别?

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

你不该只是在互联网上冲浪,你本身就是波浪制造者。Web 2.0 之于Web 1.0 ,如同分布式计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主机。

WEB2.0概念诠释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在这里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於一种人类知识的网路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用某个领域的知识。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著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体系统。
Wiki的历史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本身,还是相关软体系统的特性,都还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新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是同内容管理系统密切相关的。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於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以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内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或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来访者清楚观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组织,可增长以及可观察的特点,使Wiki本身也成为一个网路研究的对象。对Wiki的研究也许能够让人们对网路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百科、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现在说说web2.0的具体应用。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 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 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 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更新:参看商业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个大筐,装了好多东西)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 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 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 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 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这是表。

里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质,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

管理系统参考文献

管理系统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以下是我整理的管理系统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档案管理系统设计方面的参考文献

[1] 刘洪峰,陈江波.网络开发技术大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19-143.

[2] 程成,陈霞.软件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6-80.

[3] 舒红平.Web 数据库编程-Java[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7-143.

[4] 徐拥军.从档案收集到知识积累[M].是由工业出版社,2008:6-24.

[5] 纪新.转型期大型企业集团档案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46-57.

[6] 周玉玲.纸质与电子档案共存及网络环境电子档案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博览,2009:44-46.

[7] 张寅玮.甘肃省电子档案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2011:30-42

[8] 惠宏伟.面向数字化校园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电子科技大学,2006:19-33

web档案管理系统

[9] 刘冬立.基于 Web 的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同济大学,2007:14-23

[10]钟瑛.浅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要素[J]. 档案学通讯,2006:11-20

[11] 杜献峰 . 基于三层 B/S 结构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 [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19-25

[12]林鹏,李田养. 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研究及建设[J].兰台世界,2008:23-25

[13]汤星群.基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两点思考[J].档案时空,2005:23-28

[14]张华丽.基于 J2EE 的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4-17

[15]Gary P Johnston,David V. Bowen.he benefits of electronic recordsmanagement systems: a general review of published and some unpublishedcases. RecordsManagement Journal,2005:44-52

[16]Keith Gregory.Implementing an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 Apublic sector case study.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2005:17-21

[17]Duranti Luciana.Concepts , Principles , and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R[J].Information Society,2001:57-60.

[18]Lynn C Westney.Intrinsic value and thepermanent record the preservation conundrum[M].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7:34-89.

[19]Aleksej Jerman Blai.Long-term trustedpreservation service using service interaction proto-col and evidence records[J].Computers and Standards,2007:23-29.

[20]Carmela Troncoso.Improving Secure Long-Term Archival of Digitally Signed Documents[M].Proceedings of the4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orage secu-rity and survivability,2008:102-134.

[21]Elizabeth Yakel.Adoption and Diffusionof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99-167.

[22]Carol Smith.Encoded Archival Context : Authority Control For Archives[M].Info 663-techprocesses in libraries,2006:24-56.

[23]Victor E Pollak.Effect of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use on mortality in End Stage RenalDisease , a model chronic disease :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 years of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M].BMC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07:99-123.

[24]Surithong Srisa-ard.Digital Heritage : Applying Digital Imaging to Cultural Heritage[M].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J],2007:33-46.

[25]Shien-Chiang Yu.Building an open archive union catalog for digitalarchives. Emerald[D] , 2005:17-27

酒店管理系统参考文献

web档案管理系统

[1]彭伟民.基于需求的酒店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实现.微机发展,2005.10.1-6.

[2]翟广宇.基于C/S结构的酒店管理系统.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报,2004.6.2-4.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7.2-5.

[4]候炳辉,刘世峰.信息管理系统[J].信息管理系统分析,2004.5:254-562.

[5]童德利,田娟,谢琪,陈世福.基于B/S模式的构件式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3.4.1-4.

[6]刘学明.饭店客房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10.1-6.

[7]张亚东.酒店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信息系统, 2000.9:45249.

[8]李朝晖.PowerBuilder开发实例完全剖[J].PowerBuilder10.2006:122-189.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1-347.

[10]马秀莲,高志安.宾馆管理系统的设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005.2.1-3.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管建军.软件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梅书荣.钢铁企业销售物流管控系统开发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1):177-178.

[3]曲培新,庞永庆.Java项目开发案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陆迟.Java语言程序设计[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刘辉.零基础学sqlserver2005[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

[7]胡立坤.一种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与科学,2010,18:1417-1419.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易和平.分布式多数据库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

[2]宣华,王映雪,陈怀楚.清华大学综合教育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12).

[3]梁德华.浅析高等院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硅谷,2011,(11).

[4]李香敏.SQLServer2000编程员指南[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0:12.

[5]杨易.JSP网络编程技术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

学籍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罗少华;基于LAMP的高校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年.

[2]石瑨;基于B/S模式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曹维;数学课程教学网站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2年.

[4]冯志华;基于PLC的沙湾水厂自控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2年.

[5]黄艳霞;食堂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2年.

[6]张小敏;4S店汽车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任静;四川教育学院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张成文;基于Web的中小学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兰州大学;2013年.

[9]邓有荣;保山纪检监察信访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年.

什么是WEB?

WEB2.0概念诠释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在这里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於一种人类知识的网路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用某个领域的知识。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著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体系统。
Wiki的历史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本身,还是相关软体系统的特性,都还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新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是同内容管理系统密切相关的。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於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以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内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或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来访者清楚观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组织,可增长以及可观察的特点,使Wiki本身也成为一个网路研究的对象。对Wiki的研究也许能够让人们对网路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百科、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现在说说web2.0的具体应用。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 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 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 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更新:参看商业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个大筐,装了好多东西)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 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 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 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 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这是表。

里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质,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 OS。

Web 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Web 2.0 Conference网站的横幅引用Jeff Bezos的话说“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

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 Service的对话,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

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这样理解吧?)

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 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

......

自己不是专业开发人员,对Web OS的学习就点到为止,下次换个方向,否则我非头大不可。

---------------------

cathayan和Live21说Web 2.0其实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归。

Live21那里提到“关于概念的炒做应该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还真见到过,今天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作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过,我真想说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间内能查阅到的学习、探讨Web 2.0的资料都不是炒作,因为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没有任何商业背景(注意,新闻报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中文网志圈谈论的Web 2.0内容摘要:

-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是, web应用的数据格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交换“标准”...这些标准...更加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处理...能帮助人更好地过滤和定制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 service的形式来提供,...这使得web 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 从而诞生更多新的服务...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过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也就是所谓“社会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进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老冒:朝web 2.0泼点冷水]

- “RSS逐渐成为在线内容提供服务的标准发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内容的兴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务。同时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一些发展中领域,其中包括搜索技术,个性化,User-Generated内容(包括 blog,评论,图像和声音),音乐,短视频和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关于Digital World的发展报告的摘取]

- “我们谈论的Web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体验可读写的Web服务]

- “web 2.0是一种可以被分发的信息概述,web文档被格式化成了web数据。我们不会再看到不同旧地信息,现在我们所注意到是一种聚合、再混合内容的工具。”[songzhen:也说Web 2.0的翻译]

- “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传统的HTML,同样的功能实现将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数据的再生产和交换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这个标准最终要的贡献就是使得互联网的大部分网站变得可编程:类似的例子还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依赖XML/RPC实现的。当初为Lucene设计一个RSS/XML的接口也是为了这个初衷,它使得全文检索服务可以轻松的嵌入到各种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将各种内容之间实现更丰富的关联(Well Referenced)。”[车东:RSS,简单协议使得互联网可编程]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来说,更好的聚合应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很显然应该成为新一代或者说web2.0架构的核心之一。还有,你会重新发现,恰好是分散带动了聚合,聚合促进了分散,通过聚合的思维,互联网的网络状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密集,web2.0就变得越来越有趣味,它将web1.0时代的硕大节点即门户网站不断消解,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网络图谱。”[Horse:rss,聚合的无数可能]

- “新的web2.0网站都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Horse:Web 2.0这个词]

- Keso:Web 1.0与Web 2.0的区别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门户,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门户是只读的,它带有某种锁定的性质。你可以离开门户,但你无法带走门户的内容。Bloglines则完全不同,你觉得它好用,就会继续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欢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导出你的OPML,到另一个 RSS订阅网站,或者干脆用客户端软件浏览同样的内容。所以,像Bloglines这样的网站,是可写的,你可以导入,也可以导出。就像你对信息拥有选择权,对服务提供商也同样拥有选择权,没有人可以锁定你,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说信息选择权]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务,通过开放API获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开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开放API,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大大扩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开放API]

- “归纳: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van_wuchanghua:发现了N.HOOLYWOOD,我还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么]

- “我认为Web2.0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 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 便捷化的体验方式.

2017年信息管理论文题目有哪些

  题目是信息管理论文的眼睛,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能对信息管理的论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年信息管理论文的题目,欢迎阅读!
  2017年信息管理论文题目(一)
  1. 基于JIEE规范的企业应用系统开发

  2. 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3. 零售业进销存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 试论我国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5. ERP在我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 数字图书馆互操作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7. 统战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校园网站建设初探

  9. 中小型企业ERP的实施

  10. 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技术

  11. 图书馆网络化与远程 教育

  12. 校园网MIS软件平台的系统开发

  13. 网络品牌的建设与维护

  14. 论网上定房

  15. 我国电子政务分析
  2017年信息管理论文题目(二)
  1. 论ASP.NET在网站开发中的应用

  2. 电子商务时代的ERP

  3. 基于VB环境下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

  4. 基于Web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

  5. 个人理财及其综合平台研究

  6. 网络犯罪及其对策研究

  7. 中小型企业ERP实施的相关问题探讨

  8.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

  9. 贸易公司管理系统的开发

  10. 中小型SCM的开发与应用

  11. 基于IEE项目工程分包商管理的实现

  12. 基于JSP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 JSP技术在基于B/S的航务工程MIS中的应用

  14. 软件测试 方法 及其应用研究

  15. 企业MIS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16. 电力行业 财务管理 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17. 关于ERP的应用与实施的研究

  18. ERP应用的风险与内部控制

  19. 浙江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障碍对策

  20. 企业成本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2017年信息管理论文题目(三)
  1. 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2. 利用ASP开发备用金系统

  3. 关于银行电子化问题的研究

  4. 并行多元搜索引擎的研究

  5. 密码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6. 论企业ERP系统中的切换

  7. 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8. 中小企业计算机 网络技术 应用与发展研究

  9. 企业网建设与管理研究

  10. 商业网站设计

  11. 校园网建设研究

  12. 69基于拔号方式的集团公司Internet系统研究

  13. 集团公司Internet构建方案的研究与比较

  14. 企业Internet系统防火墙的构造

  15. ERP在国内电力行业的应用

猜你喜欢:

1. 档案职称论文题目

2. 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3. 最新版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4. 有关信息管理毕业论文

5.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

标签

相关资讯

我是中博奥客服:小奥
中博奥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1015869号-8 Copyright © 2023-2024

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

档案扫描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TEL:18937133779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