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18937133779
网 址:https://www.zboao.com
邮 箱:zboao@qq.com
据北京档案史料记载,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并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
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先建好北平城,1427年(明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并将北平改为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清朝时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清兵进关,又在北京定都,于是,明清两代长达500年之久,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北京。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者阴谋炸死。同时,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全权接收北京事务。阎锡山进驻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5日宣布“统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由此可见,北平名称最早出现于1368年,而北京名称最早出现于1427年,北平早于北京近60年。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市。尽管日伪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但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直到1949年9月27日将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后,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这段时间,称北京为北平是准确的。
是现在的北京。
北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扩展资料: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东北郊修建新城,名大都。从此北京成为全国性都城。元代北京城规模宏伟,为解决城市用水,特别是引水济漕之需,郭守敬主持兴修白浮堰,将昌平白浮泉水及西山其他大小流泉引入大都城内接水潭,再连接通惠河以达通州。
此外,又别开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大都宫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宫苑及大都城用水和通惠河水源问题。由于京杭运河的通航和海上运输发展,加强了中国南北部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大都城贸易繁荣。
明初,为加强北方防御,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来此地。1403年称都城为北京,这是北京城定名的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地名由来奇葩:南礼士路原名“驴市路”
《北京史百年论著资料索引》,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历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北京历史文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西城文化史》(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南锣鼓巷史话》(主编),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 1.《李自成故乡考察记》(第二作者),《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2. 《关于<水经注疏>始撰起因及时间的探讨》,《文献》1995年第3期。3. 《最近十年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5期。4. 《<汉书食货志上>补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5. 《八十年来(1915—1995)杨守敬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2期。6. 《杨守敬学术浅识》,《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年8月14日。7. 《论杨守敬版本目录学的成就与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8. 《杨守敬致罗振玉一封信考释》,《文献》1998年第4期。9. 《杨守敬版本目录学著述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一辑,1999年。10. 《杨守敬传略》(上、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5期。11. 《建国50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与回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12. 《大古城遗址的现状及历史考察》(第二作者),《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2期。13. 《北京史教学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教研究》2001年第3、4合刊。14. 《河北大古城遗址1999年考察报告》(第二作者),《考古》2001年第11期。15.《<水经注疏>版本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16. 《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及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7.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18. 《1915-1916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2003年12月。19.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状况调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20. 《京师八旗都统衙门の设置及び现状调查》,(日)满族史研究第2期,2003年5月。21. 《2002年度妙峰山春香庙会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22. 《八旗都统衙门建置沿革考》,《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9月。23.《试论五代前期幽州的军事与战争》,《北京文博》2006年第1期。24. 《“东富西贵”并不专指东城西城》,《北京青年报·原声讲堂》2006年12月15日。25. 《“东富西贵”探微——兼论“东富”与漕运的关系》,《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26. 《“东富西贵”的由来与异说》,《北京日报》第19版《理论周刊·文史》2007年5月4日。27. 《(康熙)宛平县志版本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28. 《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及特点》,《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9. 《建设“北京史”精品课程的过程与体会》,《走向教育创新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0. 《崇南商贾文化初探》,《前线》2008年第11期。31. 《八旗值月旗、值年旗の设立とその机能》,(日)《满族史研究》第7号,2009年1月。32. 《解读:不一样的南锣鼓巷》,《前线》2009年第2期。33. 《平津战役中的平郊战场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34. 《北平和平解放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北京党史》2009年第2期。35. 《北京古代的著名战争》,《北京历史文化漫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36. 《读<(康熙)顺天府志>校注本》,《书品》2010年第一辑。37. 《简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2期。38. 《行礼、联谊与庆贺:团拜礼俗初探》,《历史教学》2010年第2期。39. 《建国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0日第7版。40.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北京的文化名片——什刹海》,中华书局,2010年。41. 《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及地理特色》,《北京社会科学普及讲座集萃》,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42. 《北京坛庙建筑与文化价值》,《前线》2011年第4期。43. 《金代“细军”探微》,(日)《中国史学》第二十一卷,2011年10月。44. 《<(康熙)宛平县志>价值初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2期。45. 《“西涯”再考》,《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46. 《前门:百肆天街之变迁》,《前线》2012年第5期。47. 《民国北京灾荒灾赈及其启示》,《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5期。48. 《构建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调查及设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教学科研立项1. “20世纪北京图书市场的发展与研究”(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1999—2001)。2. “北京战争史研究”(主持人01BJBLS017),北京“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01—2005)。3. “中华大典·经济典”(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2006-2009)。4. “观海堂书目整理与研究”(主持人07BZS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5. “北京军事地理研究”(主持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07年)。6. “北京乡土历史的教育与传播”(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2008—2009)7. “《北京史教程》”(主持人),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重点项目(2009年)。8. “海淀历史文化研究”(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9. “关于构建什刹海大博物馆的思考”(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联项目(2012年)。10.“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任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国际比较”主持人。11. “明清皇家坛庙文献整理和研究”(主持人13LSA002),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3年)。
1 历史档案 季刊 核心刊 1001-7755 11-1265/G2
2 上海档案 双月刊 核心刊
3 上海档案工作 双月刊 核心刊 1006-804X 31-1703/G2
4 档案与建设 月刊 核心刊 1003-7098 32-1085/G2
5 档案工作 月刊 核心刊 0494-626X 11-1222/G2
6 中国档案 月刊 核心刊 1007-5054 11-3357/G2
7 山西档案 双月刊 核心刊 1005-9652 14-1162/G2
8 北京档案 月刊 核心刊 1002-1051 11-2783/G2
9 浙江档案 月刊 核心刊 1006-4176 33-1055/G2
10 四川档案 双月刊 核心刊 1001-5264 51-1072/G2
11 档案管理 双月刊 核心刊 1005-9458 41-1216/G2
12 民国档案 季刊 核心刊 1000-4491 32-1012/G2
13 档案时空 月刊 核心刊 1672-3627 43-1415/G2
14 湖南档案 月刊 核心刊 1008-6544 43-1033/G2
15 档案与历史 双月刊
16 航空档案 月刊 1673-3029 11-1782/G2
17 新上海档案 月刊
18 档案与社会 双月刊
19 机械电子档案 双月刊 61-1189/G2
20 机电兵船档案 双月刊 1007-1970 11-3930/T
21 档案与史学 双月刊 1005-7501 31-1670/K
22 档案春秋 月刊 1005-7501 31-1942/K
23 档案史料与研究 季刊
24 陕西档案 双月刊 1003-7268 61-1004/G2
25 安徽档案 双月刊
26 贵州档案 双月刊 52-1031/G2
27 现代声像档案 双月刊
28 城建档案研究 季刊
29 工程建设与档案 季刊 1671-4857 34-1234/N
30 北京档案史料 季刊
31 重庆档案 双月刊
32 湖北档案 月刊 1003-8167 42-1079/G2
33 城建档案 月刊 11-3484/TU
34 南京档案 双月刊
35 广东档案 双月刊
36 云南档案 双月刊 1007-9343 53-1105/G2
37 山东档案 双月刊 37-1048/G2
38 档案天地 双月刊 1006-2459 13-1184/G2
39 天津档案 双月刊
40 冶金档案 季刊
41 广西档案 季刊
42 电力档案 季刊
43 海南档案 季刊
44 西安档案 双月刊
45 福建档案 双月刊
46 科技档案 季刊
其中如(1006-2459)的是 ISSN号
而如(13-1184/G2) 的是CN 号
据北京档案史料记载,1368年(洪武元年)9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北征,攻占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并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
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民国时于1928年6月20日又改为北平市。尽管日伪政府于1937年l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但实际上并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直到1949年9月27日将中国的首都定在北平后,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市。因此,1928年6月20日到1949年9月26日这段时间,称北京为北平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