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博奥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土地档案数字化

时间:2023-01-22 作者:老师 来源:网络 点击量:

土地档案数字化

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航拍、定位、实测、绘图等,留存了海量的档案记录,这些档案记录经规范整理后将成为永久性的档案资料。
这些资料大有用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的真实反映和历史见证,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始依据,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重要保证。
然而,这些档案资料如何管理是土地确权真正发挥作用重要的一环。
为此,2014年11月底,原农业部、国家档案馆就印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2017年,《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也正式出台,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作出规范。
随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的电子化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江门顺势而为,创新“一标三片区”模式,全力推进确权档案数字化。
成效
扫描超1729万页,约占总量80%
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是确权档案进馆移交的基础工作之一,江门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涉及镇(街)71个、农户(承包方)566267户、经济合作社(发包方)11980个。
只有全面做好土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及安全保管工作,才能确保土地确权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为此,江门市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创新“一标三片区”模式,投入465万元,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
2019年,江门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方式,选定3家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供应商,按照《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和《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与移交工作要求》的标准,分片区负责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
截至2020年5月,已完成扫描约1729万多页,约占总量的80%。其中蓬江区、江海区、台山市已基本完成档案扫描,待图片质检无误后,开展编号、数据存储及数据挂接等工作,其他市(区)的扫描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可以说,全市基本完成纸质档案整理、扫描等基础工作,正筹备档案数字化加工成果验收及档案后续移交进馆等工作。
举措▶▷
做好统筹协调,明确责任
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数字化工作时,江门首先做到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全市加强统筹,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
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确权实体档案归档、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项目采购、工作进度检查督导及成果验收等工作,确保中标服务商顺利完成档案数字化加工各项工作;市、县级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馆负责档案实体与数字化加工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及确权档案管理的监督和培训,协同推进实体档案归档和数字化加工、成果验收,及后续移交进馆等工作。各镇(街)做好确权原始材料收集、归档与保存,加强与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商沟通协作。
同时,全市协调资金,优化配置。2014年,全市各级财政编制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专项经费预算中未包含档案数字化工作费用,也未纳入确权技术服务采购内容。结合江门市确权工作专项经费实际结余情况,经请示市政府,同意调整江门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专项资金用于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所需采购资金由各市(区)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经费中统筹安排解决,按照确权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实行总额包干。充分做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为确权档案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此基础上,江门全市压实责任,加强督导。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村土地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的通知》,明确协调机制与进度安排,要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档案归档、数字化加工与验收及移交进馆等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各镇(街)完善原始材料的收集,督促测绘公司加快整理并移交档案,督促档案数字化加工中标公司加快完成档案数字化加工等工作;要求县级档案部门和档案馆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的监督指导和培训,协同推进确权档案实体和数字化加工、成果验收及后续移交进馆等工作。
创新▶▷
完善机制,总结经验模式
江门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检查督导、情况通报、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明确档案数字化加工成果县级验收、市级联合检查审定、实体档案和数字化成果移交进馆等具体工作节点,倒逼各市(区)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推动各项工作。同时,及时交流、总结工作中形成的经验模式,努力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数字化的“江门探索”,供全省有关工作推进作参考。
这种“江门探索”中一大创新就是形成了“一标三片区”模式,按照确权工作实际及档案预估扫描量,将辖下7个市(区)按工作需求情况分为A、B、C三个片区,以市级名义统一进行招标采购,并分类督导推进各项工作。
目前,全市确定3家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商,分别负责三个片区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同时,各市(区)作为档案数字化加工实施主体,做好与各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商、各镇(街)的沟通协作,充分保障档案数字化加工场所、设备运行及档案保存等工作条件;各镇(街)积极配合,按要求将纸质档案移交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商进行数字化加工。全市形成市级统筹、县级实施、镇级配合、分类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江门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各市(区)在数字化工作中积极克服困难,组织数字化服务供应商与确权测绘公司进行沟通,针对确权档案缺页、漏页和顺序错误等问题,与双方公司协商整改方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套“数字化公司反馈问题,测绘公司将问题转包至数字化公司整改”的模式。通过数字化发现并由测绘公司委托数字化公司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现实问题,加快了数字化项目进程。目前,相关合作细节正在进一步沟通中。
台山:所有档案已移交数字化公司进行扫描
台山市承包地经营权确权工作涉及农户多、范围广,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克服财政紧张的困难,每年积极争取档案存放工作经费接近20万元,为当地确权档案存放工作提供财政保障。
同时,2018年起,台山市已于新宁体育馆二楼租赁两间386平方米办公室用于临时存放确权档案及数字化加工办公。同时,按照相关档案管理要求配备档案柜200套,安装了铁窗、铁门、空调抽湿,配置有监控设备和实行24小时值班人员巡逻,确保档案资料安全。
为督促各镇(街)、中标技术公司扎实做好自查、核查,认真组织做好验收工作,台山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实际,于2018年12月21日转发《江门市档案局 江门市农业局〈江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及移交实施方案〉的通知》,组织不少于10次培训会议下乡指导镇(街)、中标技术公司做好入盒、装订、资料存放等工作,制作标准模板和整理规范。
从2019年8月15日开始,台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档案局、市自然资源局分期分批开展档案验收,做到成熟一批验收一批、档案不完善经整改再验收,确保档案资料真实完整,符合移交标准。
截至2020年6月,已组织开展5次验收,5次整改工作,完成17个镇(街)(镇级634件、84盒;村级10947件、835盒)、4个中标技术公司(村级281盒、村小组3919盒;发包方4791盒;承包方17858盒)确权档案的验收并移交数字化扫描公司。
为确保年内全面完成土地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根据江门市农业农村局、江门市档案局《关于加快农村土地确权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台山市所有档案已移交数字化公司进行扫描。
目前,完成617万页电子化数据加工,占总进度93%,计划6月底全面完成数字化加工工作。接下来,将联合市档案馆协同推进确权档案实体和数字化加工、成果验收及后续移交进馆等工作。

“数字国土”工程在土地管理部门的实施

1 概 述

“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包括构成体系的数字形式的所有空间数据和与此相关的所有的文本数据,及其涉及到的把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并可方便地获得它的一切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数字地球”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真实国土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数字国土”的基本特征是国土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数字国土工程是“数字国土”的具体实现,是国土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其主要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的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

2 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正在迅速地进入信息化社会。浙江省结合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在全省开展建立“数字国土”工程工作。实施“数字国土”工程目的在于:

(1)通过“数字国土”工程,实现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浙江省十几年的土地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图件和资料,这些宝贵翔实的资料,如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管理,就难以保证资料的现势性,甚至若干年后将失去其应有的利用价值,因此,通过建立数字国土工程,实现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国土资源动态监测,既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为整个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2)通过“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传统的手工方式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需要,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发出先进适用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促进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的现代化、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及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3)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推进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必须在国家空间基础数据框架下,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在基础数据建库、系统开发、网络建设、信息社会化服务方面制定省级规范、标准,以保证数据实时更新、信息共享、系统互联互动。

(4)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的改进,推动工作、管理上台阶。通过提供各种查询、统计、虚拟现实的手段,提供翔实的土地图形和属性资料,辅助领导决策,提高办事效率,转变管理模式,增强宏观控制,推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一个新台阶;为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提供现代技术支撑和保障。

3 实施内容

3.1 总体构成

“数字国土”工程建设包括基础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及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的建设,结合浙江省信息化工作实际,具体分为:标准化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浙江省数字国土工程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

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论文集[2]

3.2 标准化建设

3.2.1 目标任务

通过“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开发利用、制图输出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形成规范整个浙江省的一系列完整、科学、实用的省级规范和标准,并辅助国家制定有关的规范和标准。

3.2.2 主要内容

(1)空间定位框架。它为各种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匹配处理提供共同的地理坐标基础。这种坐标基础可以归结为地理坐标、网格坐标和投影坐标三种坐标系统。

(2)数据分类标准。为了计算机存储、编码、检索、分析等的需要,必须有统一的数据分类标准。分类体系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系统间的数据联结、传输和共享,以及地理信息系列产品的质量。

(3)数据编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空间要素具有时空及属性的复杂性特征,需要通过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体系来提供数据信息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需要制定统一的编码标准,以实现地理要素的计算机输入、存储及数据间的交换、共享。

(4)数据交换格式。对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数据,都必须提供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以保证系统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接纳、处理和共享。

(5)系统建设规范。系统建设规范又可分为浙江省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技术规定、浙江省土地产权产籍管理相关技术规定等一系列开发建设规范。规范中对系统硬件选型、软件选择、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系统开发、系统输出、系统测试、成果上报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3.3 基础数据库建设

3.3.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建立起浙江省全省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城镇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城镇基准地价等一系列基础图库,实现浙江省国土资源的数字化,从而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提高数据的查询、检索、利用的效率。

3.3.2 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浙江省土地详查数据汇总的结果,把1986~1998年9月底完成的浙江省土地资源详查资料入库,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充分利用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获得的详查成果,实现信息的共享。

(2)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了保证土地利用资料的现势性,及时开展每年一次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建立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相应的前一年的资料变为历史资料,予以保存,以备查阅。

(3)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配合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监测结果数据,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并与变更调查、土地统计数据相结合,运行和不断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形成自上而下的监测管理体系和用地变化快速预警机制。通过土地利用日常监测、应急监测的开展,实时更新监测数据库,向社会发布土地利用监测信息。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变更数据库的基础上,为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对建设用地进行总量控制,对耕地实行切实保护。

(5)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数据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数据库,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6)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结合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建立起反映浙江省农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质量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为耕地保护和农用地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土地档案数字化

(7)城镇地籍数据库。建立1∶500县(市)级城镇地籍数据库,形成以变更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地籍统计和地籍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用公开、公正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作业方式,推行地籍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全面提高地籍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8)城镇基准地价数据库。建立城镇基准地价数据库,根据评价模型和评价因子,实时更新城镇基准地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城市基准地价更新、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9)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引用和开发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对各数据库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保证各数据库间数据的协调一致、信息共享。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按存储量及反应时间的要求建立分布式数据库。

3.4 系统建设

3.4.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利用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在国际互联网和国家专用通信网的环境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辅助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转变管理模式、增大监督力度,使工作、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4.2 主要内容

(1)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先进的GIS技术,建立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数据库为基础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等为主要内容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农用土地产权管理为根本目的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真正实现按规划管地、按产权管理,实施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它又可分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土地利用调查的成果进行建库,内容包括图形、属性和必要的统计汇总;其次是依据变更数据及时对库内容进行修改,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现势性。

——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图像处理来获得地面数据,通过GI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定位来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辅助决策的方式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监察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其实行技术、行政和法律的管理;同时,进行规划实施中的效益分析,实施过程中对规划逐步更新、完善,优化土地利用。

——耕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GI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提取基本农田块和范围,建立基本农田管理数据库,建立保证耕地动态平衡的管理信息系统,切实保护耕地。

——农地转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耕地保护数据库、建设用地指标对农地转用项目进行审查、审批,建立农地转用管理数据库。针对土地征用的流程建立计算机管理程序,建立农地征用管理数据库。

——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用于建设用地项目的审查、审批和管理。系统具有建设用地审批全流程,并可调用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空间分析来进行项目的选址,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数据库、行业项目用地指标数据库审查项目用地面积,建立建设用地管理数据库。建设用地项目的会审需要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耕地保护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并与其相应的系统发生关系。

——土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该系统根据土地地貌、土相、自然环境、土地质量、土地区位、种植制度等影响因子进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建立不同区农用土地的分等、定级模型,建立相应的信息库,按有关模型进行分等定级。

(2)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城镇的规模、类型,结合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以城镇村庄初始地籍调查、土地登记数据库及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库为基础,土地变更登记为主要内容,土地市场交易管理为目标的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籍工作过程的现代化、资料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交换的网络化,建立以计算机为支持的地籍资料公开查询制度,促进地籍成果的推广应用。它又可分为;

——土地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建立地籍调查库及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籍管理日常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基准地价管理信息化。该系统对确定基准地价区域内影响基准地价的各种因子(如土地级别、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价格、房产交易中的地价,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区位等)进行分析和计算,选择适当的测算模型及相关参数来确定各土地级内或均质地域内的土地收益曲线或地价曲线,进而计算行业的区域平均价,确定地价曲线和区域内的基准地价,确定区域或区域内各个等的标准宗地的标定地价,建立基准地价信息库。

——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开展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转让数据库,实现查询、统计、管理的信息化。

(3)辅助决策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包括窗口办文、政府上网、公文传输、建设用地报批、人事、财务、档案、政策法规咨询等内容为主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扩大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规范办文流程和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改善机关形象。它又分为:

——办文管理信息化。开展公文管理、档案管理和土地宣传信息化应用,实现公文管理、档案管理和土地宣传的信息化。在窗口办文的基础上,实现公文跟踪管理的信息化;并将已有资料建库。

——人事科教管理信息化。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建立人事管理、科技教育和外事管理信息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财务信息库,实现财务管理、统计管理和收费管理信息化。

——政策法规管理信息化。开展政策法规、信访和监察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政策法规、信访案件和监察案件数据库,提供多种方式的查询服务,并对信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土地监察快速反应系统。

——纪检和机关党委管理信息化。开展纪检和机关党委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纪检和机关党委管理数据库,提供多种方式的查询服务,并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5 网络建设

3.5.1 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全面建成链接国家和省政府信息中心、有关部门,各市(地)、县(市、区)土地管理局,覆盖全省的、高速有效、安全的网络系统和数据通道,从而快速高效获取、存储、共享国土资源数据,提高国土资源社会化服务水平。

3.5.2 主要内容

(1)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建立局机关内部局域网,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及土地资产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业务的开展。对外数据发布网与内部办公网采用物理分隔方法,确保信息安全。

(2)城域网建设。通过国际互联网、国家专用通信网,连接各县、市土管局及土管所,实现城域范围数据共享、信息发布、联网办公。

(3)广域网建设。通过卫星、微波、专线等实现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及其他部门信息中心的数据传输。

(4)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地址管理、域名解析或虚拟技术等手段,将各站点间的物理链接分解为不同的业务、信息查询发布等逻辑网。各逻辑网独立运行,互不干扰,但在物理上使用同一信息通道。

(5)网络安全系统。采用国家安全部门认证的先进的安全保密及防火墙技术,建立起安全屏障,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

3.6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6.1 目标任务

土地档案数字化

通过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发布网站,建立社会服务数据库系统,实现与省内各相关信息发布网站的链接,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有广泛影响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

3.6.2 主要内容

(1)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建立信息发布系统,把土地资源调查统计信息、土地利用状况统计信息、地籍资料、城镇基准地价、法律法规等信息进行发布,充分发挥信息的公益性。并与热门站点、导航系统建立链接,提高使用频率。

(2)社会服务数据库建设。通过对各种数据库的提取、分析、加工、数据格式转换及筛选后,经过审查、认定,形成不同专业的信息服务数据库,建立起面向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数字国土”中标准化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土地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时态化,推动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最终推动土地管理工作的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及办事高效化。

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成果备份实践

蒋洪明 田 爽 王 纯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摘 要 馆藏电子地质资料是江苏地质资料馆馆藏纸质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解决馆藏地质资料档案长期保存、集约保存所依托的重要载体形式。因此,如何确保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完整安全并实现长期可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数据备份流程,以及数字化成果备份工作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数据备份 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长期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馆藏地质资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纸质地质资料经数字化扫描后所形成的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将是今后为社会提供利用的主要载体形式,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数据的安全备份,不仅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发展,保障地质资料数据的信息安全,而且使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奠定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基础。

1 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数据概述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也是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馆藏地质资料档案长期保存、集约保存问题,我省于 1998 年初开展了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实践探索工作。通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江苏地质资料馆完成了全部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大部分数字化成果数据已导入馆藏地质资料档案电子阅览室系统,为地质资料档案利用者提供查阅利用,部分公益性、基础性非涉密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已发布在馆网站上,为社会公众查阅利用。

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扫描数字化成果是馆藏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保管好这些电子数据是践行“对历史负责,为现在服务,替未来着想”的举措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馆藏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备份载体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突飞猛进,地质资料成果电子数据的备份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作。地质资料成果电子数据是馆藏无形资产,数据备份已深入人心。光盘具有存储适量,寿命长、价格低、查找方便等特点,因此,它是电子数据备份长期安全保存的有效载体。

2.1 建立备份管理体制

根据地质资料馆藏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光盘备份工作规范》是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合理的工作规范、制度可以对整个项目施行全程的管理与监控,它是保证馆藏电子资料数据备份工作规范化、确保电子数据长期保存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的管理制度,规范执行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长期保存的长远规划。

2.2 光盘选择特点

光盘记录方式有多种,分为只读光盘、一次写入光盘、可重写(多次写)光盘。备份的数据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恢复性数据,一类是凭证性数据。用于记录恢复性数据可采用重写光盘,而我们在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备份中,选用凭证性数据的记录方式,一次性写入光盘。

在数据备份中,选用光盘的记录格式也很重要。通常有 CD、DVD。格式的选用,是与数据信息总量有直接关系的。CD 光盘容量为 700MB,DVD 光盘的容量为 4.7GB。可以根据本馆实际数据量,选择合适的光盘记录格式。

2.3 数据备份制作要求

在进行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备份过程中,光盘制作的实质就是将数据迁移,将原数字化扫描形成的数据完整、准确、有效地迁移到光盘上。在光盘刻录倍速的选择上,对 CD/DVD 刻录最佳倍速选择应该是该光盘最高倍速的 0.6 倍左右。CD—R 的最高倍速选择,刻录应在采用 24 ~ 30 倍速,DV—R 的最高倍速应采用 8 ~ 12 倍速。倍速太低会影响工作效率,倍速太高影响刻录的质量。

2.4 数据保存载体管理的必要性

在制作完成数据备份后,光盘的规范保存是数据安全性保证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光盘置于- 5℃,5% ~ 95%RH(标准:4℃~ 20℃,20% ~ 50%RH)环境下保存。禁止将光盘裸露在阳光或长时间在强光下照射,避免光盘接触灰尘,非使用状态应置于光盘盒中,禁止交光盘长期平入或叠压。在刻制完成时,应盒装竖立码放,并保存在专用设备中。

3 江苏馆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备份工作实践

为做好馆藏地质资料成果数据的安全保存与备份工作,我馆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方法。

3.1 建立馆藏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我们研究制定了适合于本馆的《电子地质资料档案数据备份工作规定》、《光盘备份工作规范》。从工作计划、质量监督、资料安全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为规范、有序、高效、高质量地开展电子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安全备份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2 馆藏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备份内容

鉴于因快速推进数字化进展等客观原因,初期完成的数字化成果数据,未能严格按照档案号由小到大顺序进行光盘组盘。为了便于今后成果电子数据的检索与管理,现将已完成的数字化地质资料档案数据,按照地质资料档案档号由小到大的顺序,以 1 ~ 100 档为一组,建立工作文件夹,转移数据至专用服务器内,从而为后期开展数据备份工作提供数据源。同时,在每一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文本文件加以备注说明,以便于数据转存备份过程中,可查询参照利用。

3.2.1 数据核查及情况登记

每一档资料进行光盘浏览检查,是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备份的重要内容。在对地质资料档案电子文档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地质资料档案电子文档光盘原盘转存情况登记情况表》、《地质资料档案电子文档光盘重组盘转存情况登记情况表》的相关要求,做好详细的工作记录,完整填写每一档地质资料档案的档号、容量、电子文件个数。在计算机浏览检查过程中,如发现电子文件有损坏现象的,必须从库房中借出原始纸质地质资料,进行严格核实对照,并按照成果地质资料制作的相关要求,用纸质资料重新扫描、整饰,从而使发生损坏的地质资料成果数据补充完整。

3.2.2 光盘数据备份

将完成光盘浏览检查的合格电子文件数据,采用 4×(5.540kB/s)的速度进行刻录备份。每刻录完成一份光盘内容的备份,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形成的光盘数据信息进行再次检查及核对,保证数据不丢失、不遗漏、不重复。在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光盘中,电子文件个数,电子文件的容量及电子浏览复核检查情况,都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光盘的外盒上,要求贴上光盘目录标签,光盘目录标签内容包括光盘号、地质资料档号、资料名称、电子文件个数、盘容量大小、刻盘日期等基本信息。

3.3 馆藏完成工作情况

我馆按照工作部署要求,通过精心组织数字化项目组工作人员,历时约 7 个月,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成果转存备份任务。累计完成电子数据备份 5699 档,形成 7637213 个电子文件,数据容量达 569.88GB,制作完成 DVD 光盘三套(计 141×3=432 张)。一套为馆中留存,一套提供社会利用,一套实行异地保存。从而实现了馆藏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成果提供利用、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三同步目标,也奠定了馆藏地质资料档案长期保存、集约保存的坚实基础。

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陈贤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

摘要 地质档案是记录地质信息资源的载体,伴随着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传统的地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如今数字化和信息化对于地质档案的全新需求。笔者分析了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针对当前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指出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重视,加大经费投入,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和技能,加快数字化进展,确保地质档案信息安全,以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地质档案 信息化 建设

在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地质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大力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迅速、有效地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地质档案信息,充分发挥地质档案在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已是各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档案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的工作实际,就推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若干思考。

1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如计算机、光盘刻录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运用到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建立档案信息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完成对地质资料的接收、编目、著录、统计、检索等,使档案管理方法更具科学性,大大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整个单位的技术水平,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1.1 方便检查查询,提升工作效率

传统的纸质档案查找利用起来相当麻烦,首先档案管理者要翻账本从目录中找出档案,然后按照记录,到浩如烟海的档案库进行查找,这个过程中费时费力,并且不可避免地对档案造成损坏,而且同一份档案在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人借阅,无法满足多人的需要。在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之后,利用计算机对档案或文件资料进行一次性的著录或输入贮存,即可实现在计算机上即时查询,将所需档案检索出来,省略了手工操作的重复劳动,还能同时满足资源多人共享,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纯粹的档案管理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好这些地质档案资源上来,做到职能从管理向服务及研究过渡。

1.2 改善档案管理,提高时效性

实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可提前以管理档案的形式管理电子文件等有用信息,及时提出档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让档案管理方式从档案的保管转变成档案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和采集,进而使档案资源能实现科学配置,从而为地质工作提供更及时、更高效的服务。

1.3 支撑科研活动,促进开发利用

地质档案的管理是手段,开发利用才是目的。地勘单位多年的地质工作集存了数量众多的地质档案,它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论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调查等,都离不开地质档案作为重要依据。相比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通过扫描技术、光盘技术,一份电子文件可以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从而为地质技术人员提供更为翔实的科研材料,促进地质档案的充分利用。

2 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保管状况不佳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地质工作,使地勘单位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档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截至2014年6月底,库存地质档案达到2764档,总计123045件。相当一部分地质档案,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大多为低质蓝图和手抄本,随着时间的流逝,蓝图正在褪色,字迹正在消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手抄本的纸张亦正在逐步老化,造成信息丢失而无法正常使用。还有一些重要矿区、典型矿床的“热点”地质档案资料,由于借阅次数多,也造成一定的破损。这些地质档案都是地质工作者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智慧结晶,既是野外勘查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录,也是地勘单位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要想保存利用好宝贵的地质资料只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地质资料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实现地质资料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这将大大减少对纸质资料的查询,降低了纸质档案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2.2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档案资料工作给人的印象就是几个中年妇女在故纸堆中“钢笔抄抄、糨糊刷刷、绳子扎扎”,暮气沉沉。档案资料部门长期处于一个“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造成了档案室人才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整体不高,表现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安于现状、懒于学习、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强、对地质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等。

2.3 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一些地勘单位的领导对地质档案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地质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待遇和工作经费等方面差强人意,导致高素质人才不愿从事地质档案管理工作。

3 加快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 保障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与经费投入

地质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质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勘单位各级领导应予高度重视,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尽力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给予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档案部门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支持档案部门的建设和发展。

3.2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稳步开展,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档案工作者。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超强的运算与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地质、物探、化探等地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过程,知道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应该形成哪些地质资料,才能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标准,根据本单位馆藏资料的类别特点,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纸等资料,在方便查找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还要能熟练地应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能。只有掌握了地质档案的形成过程和手段等专业知识,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管好档案。因此,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重藏轻用”档案管理思想,改变“你求我供”的被动服务方式,改变机械的手工管理方法,树立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地勘单位应注意引进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建立适合地质档案信息化和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的专业队伍,以适应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3 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数字化进展

地质档案是广大地质工作者长期从事艰苦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汇编整理出来的辛劳和智慧的结晶,为了便于保存、使用,纸介质地质资料数字化迫在眉睫。地质档案工作者要加快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逐步建立起目录检索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使档案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传递和被使用,这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然取向。建立档案目录检索数据库后,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借阅者的要求,只要在计算机输入资料名称、工作时间、矿种类别等任意一项或两项关键词,就可以马上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资料信息,方便、快捷、准确地为借阅者提供服务,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全文数据库就是采用扫描、拍摄等方式,将纸质档案录入计算机,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号,查阅时只要输入所需档案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很方便查阅,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延长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

3.4 加强地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地质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虽具有快捷、优质、高效的特点,但也存在安全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凸显,涉密的地质档案,一旦通过不正当渠道泄露出去,就会对地勘单位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让他们了解到档案流失、泄密的严重后果,以及他们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档案设备的维护知识,计算机要安装加密软件,实现文件的强制自动加密,自动加密文件离开单位电脑环境无法使用,这样就可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把地质资料带出。其次,要防止档案数据丢失。储存档案信息的计算机要镜像备份,还要用光盘、磁盘、移动硬盘等工具另外储存,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再次,地质档案工作用计算机要全部为涉密计算机,要与互联网完全隔离,并安装保密监控软件,计算机USB接口要封存,严把数据的入口、出口关。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内容广泛,涉及地质资料的整理、开发利用,相关人才的培养等。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树立新的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地质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优化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稳步、高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任改莲.浅谈电子时代的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J].档案与社会,2013(2):32~33.

[2]黄少芳,刘晓鸿.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信息化发展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0).

档案数字化会一直搬动地点吗

不会。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而档案数字化就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主题。也是对档案管理过程的一种巨大的转变。
其实,档案数字化的研究,起初是来自于国外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研究以及趋势,也就不断地波及到了我国。
目前,我国的档案数字化工作还刚刚起步,还处于一种逐渐探索与慢慢论证的阶段,所以,档案数字化对于今后的档案工作也有着不可预计的好处。
所谓“数字化”就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一切信息的综合性技术,为什么是“0”和“1”呢?因为,在计算机中,信息的组成就是用0与1来表达的。

标签

相关资讯

我是中博奥客服:小奥
中博奥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1015869号-8 Copyright © 2023-2024

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

档案扫描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TEL:18937133779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