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智慧档案管理与大数据解决方案的领航者,让信息价值超越期待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时间:2023-02-23 作者:老师 来源:网络 点击量: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信息和载体的统一体。然而,随着档案存放数量冗多、保管条件差、查找利用率低、管理人员知识单一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如何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呢?笔者认为,必须从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创建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这三个方面着手。一、配备统一的管理设备实现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全覆盖。要为机关档案发展提供快、准、全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利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可实现:档案自动编目和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以及文档一体化管理等。因此,只有实现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计算机全面覆盖,才能为机关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提供硬件保障。采用高容量的存储载体。随着机关档案数量的增加,档案部门面临着沉重的库房压力,以及档案自然老化和人为损害的难题,这就需要使用大容量的档案存储载体。利用计算机的磁盘存储系统和光盘存储系统,特别是光盘存储系统,可以解决档案信息存储难的问题。采用高容量的存储载体不但可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二、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明晰相关责任,保障网络及数据的安全运行,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创新档案管理制度。有关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二是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特别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统一档案管理标准。标准规范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档案管理标准化包括:档案整理标准、统计标准、服务标准、各项技术标准等,它是衡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尺度。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就无法建立;如果相关档案部门不按统一的标准去做,各搞一套,自成体系,那么档案信息网络就无法畅通,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三、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时代文件的自动登记、辅助立卷、归档、著录、检索、信息网络传递和安全利用都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工作技能。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政府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创造必要的条件,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具体都是做什么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形式包括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
  3、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4、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人才队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如何建设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如何建设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建设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1.管理便捷、节省物力和人力。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分类别、分区域、分段和分期的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利于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在企业单位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节省了物力和人力,管理更加便捷,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
2.实现存储信息化和管理自动化目标。其一,实现了编目整理的自动化,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优化档案管理系统。其二,档案信息和文件统计更加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统计出档案的数量等各种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统计,加快了档案统计工作的进度。其三,检索更加自动化,同时,检索达到全面、准确。
二、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期间存在的不足
1. 人才建设存在的不足。受档案工作人员知识素养、技术能力、专业背景的影响,使得工作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用户需求等理解存在误区,影响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无法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导致用户的参与度低,双方无法进行交流,用户的众多需求无法在系统建设期间实现。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企业单位人才不足,企业单位缺失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对现有人才也没有再教育和培训,以致影响企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
2.档案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企业单位档案人员,无法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现代化技术,如数字图像扫描方法、复印机应用技术、光盘和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使得其在工作过程中,无法适应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以致影响对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处理。同时,档案工作人员掌握检索技术的能力不足,也无法与各个图书馆建立联系,严重影响系统的实际应用。
三、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人才培养和建设,为系统建设储备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要求严格的岗位,要求工作人员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自身的职责,忠于职守并爱岗敬业,也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单位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建设,明确教育培训目标,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知识、专业知识、道德素养、操作能力等培训,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更好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自身也应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工作期间,不断学习,寻找差距,迎头赶上。工作人员要善于观察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素养,尽快掌握工作需要的先进技术,使自己的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2.探索完善档案信息管理方法。数字图像扫描方法、复印机应用技术、光盘和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均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掌握的,在掌握这些不同技术基础上,系统建设人员可大胆探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和全新的管理模式,掌握先进的档案信息的传播、加工处理和检索等技术,构建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明确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新标准。加强与其他档案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建立合作关系,各个档案馆分工合作,共同建立档案信息等资源共享平台。
3.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目标。标准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是衡量一个企业单位管理水平和业绩的主要指标。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保证档案管理和档案资料完整化的基础。所以,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期间,要倡导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目标,信息文件在立卷后及时归档,明确文件立卷和归档的重点,而后合理地分工,依据以本单位为主的档案管理原则,实现本单位文档资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中小企业是怎样建设企业档案信息化的?

要实现建设企业档案信息化,OA、ERP是目前中小企业必须使用的两大软件,ERP涉及物流、生产、财务等企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OA系统则用于无纸化办公,是企业的工作审批和知识管理平台。
  ERP在企业运用中包含分销、制造、财务三大部分,涉及采购管理、仓库管理、库存控制、生产计划、分销计划、车间控制、质量管理、工资管理、人力资源等近三十个模块;企业经营管理也需要协同OA办公系统,
OA主要涉及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电子邮件、电子公告以及论坛系统等模块,对于企业的文件、档案、资料、资产、用品等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CC协同办公系统是第三代全新即时协同工作平台,应用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电子化办公协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工作和任务以及项目的沟通和管理,并以统计结果明确绩效参考标准,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和积极管理。以达到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随时随地的传达给最合适的人,以及极可能的帮助我们的企业处理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有单可查、有据可依,并且对企业每个人每件事的处理过程进行跟踪存留,能及时反馈结果状况。

如何推进运输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趋势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面前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把文件、图纸、照片、录音和录像等原始的记录转化为可用的信息上,并准确、高效地提供给有关信息需求者。
一、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以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也繁琐。因为存储量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计算机、光盘、缩微、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的客观环境,现代技术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从实体档案管理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能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等诸多领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它能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信息管理的需要;其次,依据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在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首先是应注意电子档案安全性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子档案涉及范围迅速扩展,数量也急剧增加,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网络下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其次是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缺少程序化管理系统,不能实现系统间的直接链接,目前无法保证电子文件元数据完整归档,多数电子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储存电子档案选用的载体不耐久等原因,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从而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三是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通常档案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电子档案由于没有固定的载体,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认定条文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的电子档案未被法律认定的原因。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问题、档案工作参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档案管理部门都必须做出理性与科学的思考。

标签

相关资讯

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

档案扫描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TEL:1893713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