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18937133779
网 址:https://www.zboao.com
邮 箱:zboao@qq.com
档案扫描是档案数字化加工重要的一部分,档案扫描应根据纸质档案原件实际情况、数字化目的、数字化规模、计算机网络和存储条件等选择相应的扫描设备,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应保证扫描后数字图像清晰、完整、不失真,图像效果最接近档案原貌。扫描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充分掌握合格图像的标准要求。
1.扫描设备
1.1扫描设备的选择应特别注意对档案实体的保护,尽量采用对档案实体破坏性小的扫描设备进行数字化。
1.2超出所使用扫描仪扫描尺寸的档案可采用更大幅面扫描仪进行扫描,也可以采用小幅面扫描仪分幅扫描后进行图像拼接的方式处理。分幅扫描时,相邻图像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重叠,并且采用标板等方式明确说明分幅方法;若后期采用软件自动拼接的方式,重叠尺寸建议不小于单幅图像对应原件尺寸的三分之一。
1.3对于极其珍贵且尺寸不规则的档案,为方便直观显示原件大小,可采用标板、标尺等方式标识原件大小等信息。
1.4应遵循相关设备的使用规律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2.扫描色彩模式
2.1为最大限度保留档案原件信息,便于多种方式的利用,宜全部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2.2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照片、彩色插图、多色彩文字等的档案,应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2.3页面为黑白两色,并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也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
2.4页面为黑白两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也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
3.扫描分辨率
3.1扫描分辨率的选择,应保证扫描后图像清晰、完整,并综合考虑数字图像后期利用方式等因素。
3.2扫描分辨率应不小于200 dpi。如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时,建议扫描分辨案不小于300 dpi。
3.3如有计算机输出缩微摄影、仿真复制、印刷出版等其他用途时,可根据需要调整扫描分辨率。需要进行输出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不小于300 dpi:需要进行高精度仿真复制的档案扫描分辨率建议不小于600 dpi;需要进行印刷出版的档案,可结合档案幅面、印刷出版幅面、印刷精度要求等选择合适的分辨离。
4.存储格式
4.1纸质档案数字图像长期保存格式为TIFF、JPEG或JPEG2000等通用格式,图像压缩率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
4.2纸质档案数字图像利用时,也可从网络浏览速度、易操作性、存储空间占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图像转换为OFD、PIDF等其他格式。
4.3同一批档案应采用相同的存储格式。
5.图像命名
5.1应以档号为基础对数字图像命名。图像命名方式的选择应确保图像命名的唯一性。
5.2建议将数字图像存储为单页文件,并按档号与图像流水号的组合对图像命名。
数字图像确需存储为多页文件时,可采用该档案的档号对图像命名。
5.3应科学建立纸质档案数字图像的存储路径,确保数据挂接的准确性。
6.裁边
如需对数字图像进行裁边处理,应在距页边最外延至少2 mm~3 mm处裁剪图像
7.去污
如需对数字图像进行去污处理,以去除在扫描过程中产生的污点、污线、黑边等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应遵循展现档案原貌的原则,处理过程中不得去除档案页面原有的纸张褪变斑点、水遗、污点、装订孔等痕迹。
8.图像质量检查
8.1数字图像不完整、无法清晰识别或图像失真度较大时,应重新扫描
8.2对于漏扫、重扫、多扫等情况,应及时改正。
8.3数字图像的排列顺序与档案原件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8.4对数字图像拼接、旋转及纠偏、裁边、去污等处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图像质量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图像处理。
9.数据挂接
9.1应借助相关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目录数据和与其对应的纸质档案数字图像进行挂接,以实现目录数据与数字图像的关联。
9.2逐条对挂接结果进行检查,包括目录数据与纸质档案数字图像对应的准确性、已挂接数字图像与实际扫描数量的一致性、数字图像是否能正常打开等,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
西宁档案扫描公司怎样扫描图像
档案是记录生产生活的原生信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格外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数字化加工的第一步——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是档案数字化加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图像的优化,使得图像能更加方便档案管理人员查阅。
一、为什么需要图像处理?
有的档案因保存时间较长,纸底颜色已发黄,将档案扫描照片局部放大后发现空白部分并非纯色,而是含有黑、灰、红、蓝、黄、绿等多种颜色的组合,这些多余的颜色实际上是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图像放大后,整个数据曲线都呈现出深浅不一、粗细不均的色泽,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非蓝色像素点。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中著影像扫描加工管理系统,是一款自主研发集常规影像扫描、图像处理和管理为一体的加工系统。系统可解决大部分图像问题,使图像内容更清晰美观,适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自行使用和档案外包服务公司。多年项目实际使用经验,操作简单方便,功能集成度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图像噪声,从图像分析应用的角度来说,这些无效信息应该被剔除。而对图像内容进行替换,实际上是对图像中有效信息的强化,使存档图像变得更清晰易读,因为图像从24位彩色转变为8位彩色,经过优化后,图像的存储空间也相应地减小了,在提高图片质量的同时还大大节约了存储空间。优化后,数据记录由不同颜色、不同线条变为均匀、固定颜色,与背景色、表格色区别明显,可以直接通过RGB值自动识别提取数据曲线。
三、图像处理对档案数字化加工的重要性
目前,扫描文件存在图像歪斜、污损、褪色、模糊、字迹不清晰等问题,不符合文件归档和服务的要求,也不利于业务应用。尤其是图像的提取难度更大,数值提取的精度也难以保证。而档案数字化加工是需要保证档案的质量,出现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质量,而使用图像优化就让上述情况得到良好的解决。
扫描文件的技巧
一、加工步骤及操作
1.前期准备
(1)纸质档案数字化需要相应的设备和场所,数字化处理场所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和合理的布局,并可配备门禁、防盗、视频监控等消防系统和安防系统。
(2)数字处理设备需要计算机、扫描仪、录音机和存储介质。如果可以配置服务器、备份设备、数码相机等则更好。
(3)数字处理工作还需要相应的软件系统支持,如操作系统、文件管理软件、扫描程序、录音软件、备份软件、杀毒软件等。确保数字处理工作的安全和保障。
2.扫描操作
要先将扫描仪连接到计算机,安装驱动程序和扫描软件后即可使用。工作人员应能掌握和使用扫描仪的操作方法和扫描仪参数设置。
扫描动作并不复杂,就是把纸质文件放入扫描仪,扫描,把文件取出扫描仪。
在扫描之前,我们必须设置扫描模式、扫描颜色模式、扫描分辨率和图像存储格式。
目前有手持式扫描仪、平板扫描仪、鼓式扫描仪、高射扫描仪、大幅面扫描仪、胶片扫描仪等。根据需要和档案的纸张质量进行选择。
颜色常常又和图像存储格式相关联,彩色图像通常以JPG格式存储,如果以TIFF格式存储,占用空间比较大;
扫描分辨率是影响档案直观效果的重要参数,通常的规定分辨率在300dpi以上。具体要根据以上参数的确定,再进行亮度、对比度的微调。
3.图像处理操作
标准要求扫描图像尽可能反映文件的原貌,但在扫描过程中,由于文件纸张宽度、纸张粗糙度、字迹散乱、颜色不均匀等因素。
在这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图像处理操作,一般需要通过专门的图像处理软件来实现。它要能够实现图像拼接、图像去污、修剪、旋转、校正等图像处理,确保图像完整、正确。
4.图像检查
检查员必须掌握纸质文件数字化处理的标准要求,检查人员要尽职尽责,要求做到100%检查,并且合格率应达到100%。
检查的事项有图像是否清晰、画质是否色彩失真、图像是否倾斜、图像上是否有阴影或黑点,图片大小和格式是否符合规定等。
5.数据对接检查
使用数字文件的方法基本上是通过目录搜索数据,要仔细的检查目录能否与图像和数字复印一一对应,检查合格率应为100%,发现问题时,必须重新修改完善。
6.数据存储
将通过检查的数据可以离线保存。应根据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模板建立包括图像文件命名方法在内的存储结构,并尽可能完整地描述相关文档。
包括人员登记表、数字化处理文件登记表、统计表、质量检查表、编码描述文件、数据描述等。
7.数据移交
这是扫描和处理工作完成之前的最后一项。将档案数字化的成果移交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内容由档案管理部门规定。
交接过程包括交接前的验收和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手续时经双方盖章确认后方才生效。
西宁档案扫描公司档案扫描技巧
档案扫描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档案扫描的技巧:
1.准备工作:
清洁档案:在扫描前,应先清洁档案表面,去除灰尘、污渍和杂质,以确保扫描图像的质量。
整理档案:将档案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好,以便于扫描和后续的管理。
2.选择合适的扫描仪:
根据档案的大小、材质和扫描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仪。对于普通纸质档案,可以选择平板扫描仪;对于大幅面档案,可以选择大幅面扫描仪。
考虑扫描仪的分辨率和色彩模式,以满足扫描的需求。
3.设置扫描参数:
根据档案的特点和要求,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分辨率、色彩模式、亮度、对比度等。
对于需要OCR识别的档案,应选择合适的OCR软件,并设置相应的识别参数。
4.扫描技巧:
放置档案:将档案放置在扫描仪的扫描区域内,确保档案平整、对齐,并避免出现折角和变形。
扫描顺序:按照档案的页码顺序进行扫描,以保证扫描后的文件顺序与原始档案一致。
多页扫描:如果需要扫描多页档案,可以选择自动进纸器或手动翻页的方式进行连续扫描。
5.质量检查:
在扫描过程中,应及时检查扫描图像的质量,如清晰度、完整性等,如有问题及时调整扫描参数或重新扫描。
扫描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扫描图像的质量符合要求。
6.命名和存储:
为扫描后的文件命名,以便于识别和管理。可以根据档案的编号、日期、内容等信息进行命名。
选择合适的存储位置和方式,将扫描后的文件进行存储。可以选择本地存储、网络存储或云端存储等方式。
7.后续处理:
对扫描后的档案进行OCR识别、索引编制、检索等后续处理,以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总之,档案扫描需要注意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扫描仪、设置扫描参数、掌握扫描技巧、进行质量检查、命名和存储以及后续处理等方面的技巧。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提高档案扫描的效率和质量,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